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天津考生 天职师大新增哪些专业,多少分才能录取?招办带你深入了解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4-13 15:10:00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学校基本情况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是由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市属本科高校,被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2017年,进入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行列。

  办学特色鲜明、学科竞赛实力突出

  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全国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分别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近五年,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国家级61项,省部级1073项。2019年度,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93位。

  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2017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考察,要求学校当好职业教育孵化器,传承工匠精神,不仅培养“工匠之师”,也要培养“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点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11个、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2个、天津市教学名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41.1%和47.8%;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19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A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双师双能型”特色师资占“双证书”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训教师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其中全国技术能手10人、天津市技能大师2人、津门工匠1人,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

  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学校构建了从学士到硕士、博士层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类别3个。

  专业设置特色鲜明。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9个,招生专业涵盖工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2020年新增新能源汽车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本科专业。现有机械工艺技术、机电技术教育、自动化、通信工程4个国家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汽车维修工程教育、机电技术教育、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交通运输、网络工程、教育学、动画8个专业被列为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艺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

  特色人才培养

  学校立足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主要任务,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并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师范生公费教育。

  卓越师资班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水平高、综合施教能力强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或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为目标,旨在将具有教师潜质、乐于从教、适合从教的学生选拔出来,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独特的管理方式,培养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卓越特质,缩短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时间,使学生在毕业后若干年内能够成为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卓越教师。

  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旨在培养拥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可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能够从事日常工程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的一体化教师。

  转专业政策灵活

  学校实施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在校生均可以在一、二年级的春季学期提出转专业申请,经转入学院考核合格即可以实现专业调整。

  就业前景广阔

  学校已培养6万多名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30%的毕业生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0多所职业学校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毕业生因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及突出的动手能力受到各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天津市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示范校10强”殊荣。

  新增三个本科专业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20年新增新能源汽车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三个本科专业,这是学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学校主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显著成果之一。学校将对获批新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加快其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进程。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立足服务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新能源汽车专业职教师资。

  人工智能专业依托自动化专业基础,根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特点,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精神、完备的师范能力和在人工智能领域解决工程问题的人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大数据专业知识和中高级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的数据分析人才,使得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结构,助力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学校与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ligo)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合作办学项目。项目采取“3+1”合作办学模式,采用双语教学,部分专业课程由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资深专业教师授课,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批判性思维有极大的帮助,并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设立“个人导师制度”,定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规划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项目等实践活动。

  选考科目设置情况

  学校招生的专业中,有10多个专业没有选考科目限制,这些专业大多是高考改革前文理兼招专业或艺术类专业;其余专业考生必须选考物理科目才能报考。考生可登录本省招生考试机构或学校招生信息网查询选考科目设置情况。

  录取位次

  我校在本市招生类别涵盖普通类、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以理工科专业为例,近三年,每年录取最低分位次在20000名左右,录取平均分位次逐年提高,2019年录取平均分位次16500名。在新高考改革模式下,今年的录取位次会有小幅波动,预计优势和特色专业的录取分数会有所提升,考生和家长朋友可以待高考结束之后,根据自己的成绩排位和选考科目情况,结合我校本年度招生计划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咨询电话、校园开放日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咨询。

  新高考改革模式下如何参考往年数据

  2020年是本市实施新高考改革后的首年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将通过等级赋分的形式计入高考总成绩,本科批次将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进行招生录取,平行志愿的数量大幅增加。和往年比较,考生可填报的院校专业组数量大幅增加,专业组内专业志愿数量与往年相同,这大大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难度和录取风险。今年取消了文理分科,考生分数分布与往年不同,往年的分数和分数差参考意义减弱,但通过市教育招生考试院为考生提供的历年录取数据,特别是各院校投档录取的位次情况,考生仍然可以参照招生院校在近三年的投档分数的位次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充分利用志愿辅助填报系统进行筛选比较,提高志愿填报的效率和精准性。

  对考生的报考建议

  在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要面对众多高校和专业组,要放平心态,对往年的录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加强招生政策的研读,避免到真正填志愿时手忙脚乱,建议考生和家长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填报志愿:

  (1)确定学校和专业的侧重点,逐步缩小填报范围。在填报志愿前,考生和家长应加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对学校和专业的期望,如对学校地域的选择、专业范围的选择等等,有针对性的去了解高校基本情况、历年录取位次等数据、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培养特点,兼顾学校和专业,根据自己的分数和位次填报志愿。

  (2)关注招生章程,了解特殊要求。高校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对高校基本情况、招生计划分配、收费标准,特别是对考生外语语种、身体健康状况、单科成绩、录取规则等会做明确说明。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可以到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省招生考试院或高校招生信息网等权威网站查询招生章程,逐一查阅报考高校的招生要求,详细了解相关信息,避免因不符合要求被退档。

  (3)专业志愿拉开梯度,服从专业调剂。建议考生加大历年各专业录取位次分析,同一专业组内参照平行志愿填报原则,拉开专业志愿之间的梯度,尽量减少被专业调剂的风险。对服从专业调剂选项要认真对待,建议考生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减少因专业志愿填报过高被退档的风险。从以往录取来看,一旦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被退档,在征集志愿填报环节,考生填报的难度很大,专业的选择面也很小,考生普遍比较焦虑。目前,多数高校都制订有转专业政策,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对确实需要专业调整的考生,可以通过高校的转专业政策和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专业的再次选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