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风雨砥砺 薪火相传——天津理工大学举行建校40周年纪念大会
2019-09-10 14:41:00
来源:天津理工大学


  四十年风雨砥砺,四十年薪火相传。渤海之滨,明理湖畔,共襄盛典。97日,来自社会各界的领导、嘉宾、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欢聚一堂,共同为天津理工大学40岁华诞送上祝福。校党委书记刘东志主持大会。


  天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东志首先代表学校向出席纪念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海内外12万校友致以亲切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天津理工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刘东志指出,学校始终扎根津沽大地、立足渤海之滨,在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中明确了发展方向,在与社会大众同舟共济中坚定了战略立场,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披肝沥胆、铿锵前行,形成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理工精神。全体天理人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推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迅速发展成为天津高等教育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天津理工大学校长杨庆新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40年来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教育教学成果。他指出,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思政改革攻坚,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持续释放科研活力,发挥“智库”功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杨庆新表示,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新希望,天津理工大学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水平,持续强化学科专业优势,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不断向着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工业自动化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天津市新能源协会秘书长师新利代表国内校友致辞,倡议毕业生们继续关心支持母校建设,助力母校事业发展。


  八八级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IBM全球副总裁、IBM中国客户创新中心总经理范津生代表海外校友致辞,表达了对母校40年发展的振奋之情,和身为理工学子的自豪之感。


  学生代表、校学生会主席赵思瑶代表全体在校生庄严承诺,以校友前辈们为榜样,牢记“重德重能 求实求新”的校训,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天理精神,用自己的奋斗努力,创造优异学业,成就美好未来,回报母校和老师,回报祖国和人民。


  教师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成在发言中表示,有幸在这里分享学校40年来的成功喜悦,感到自豪和骄傲,将以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为目标和方向,抓住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用更加厚重的育人成果回报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社会的深切期望。


  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代表兄弟高校致辞。他回顾了天津大学与天津理工大学同根同源的历史,希望两校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加强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创新,探索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共同践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国际友好合作院校代表、英国伯恩茅斯大学校长约翰·文尼先生在致辞中赞扬了天津理工大学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希望继续加强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天津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学校近40年的办学成绩,衷心期望天津理工大学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实现新的跨越,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校党委书记刘东志最后指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历史悠久的大学相比,40年的天理还很年轻;从大学的发展规律来讲,40年的天理正年轻。因为年轻,她拥有巨大潜能;因为年轻,她可以成就无限可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肩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树造福人类之愿景,承复兴中华之梦想,担争创一流之大任,在奔涌向前的时代巨澜中,传承德能并重的信念与梦想,续写求实求新的荣耀与辉煌!

  据悉,天津理工大学累计为国家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并涌现出一大批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校友。海内外天理校友同现场人员共同见证天理40周年的精彩盛典,共同祝福母校更加美好。

(内容来源:天津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