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天津师范大学第四届“国际高端人才论坛”诚邀全球英才踊跃加盟
2019-10-15 18:22:00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人事处



论坛简介

  为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市委市政府“海纳百川、广聚英才”的人才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集聚海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天津师范大学定于2019年12月27日至30日举办“第四届国际高端人才论坛”。论坛旨在为海内外卓越人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聚焦学术前沿、研究热点,通过学术报告、研讨会、洽谈会等方式展开交流,促进人才了解天津、了解天津师范大学,促进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

学科领域

  心理学:心理学相关专业方向及医学影像信息处理、认知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或人类基因组学)、实验心理学等研究领域。联系人:杨老师 022-23766140

  政治学: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国际政治、党史党建、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等研究领域。联系人:侯老师 022-23766329

  世界史:欧洲经济社会史、法国史、德国史、欧洲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史、欧洲文明史等研究领域。联系人:晏老师 022-23766060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相关研究领域。联系人:云老师 022-23766131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研究领域。联系人:王老师 022-23766040

  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实验语音学等研究领域。联系人:吴老师 022-23766062

  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联系人:魏老师 022-23766515

  物理学:物理学相关专业方向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含能源类)、天体物理等研究领域。联系人:王老师 022-23766503

  地理学:地理学相关专业方向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联系人:董老师 022-23766028

  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生态学等研究领域。联系人:刘老师 022-23766539

  其他学科: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法学、数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理论经济学、信息通信工程,以及相关交叉学科。联系人:葛老师 022-23766263

申请条件

  1.德才兼备,学风严谨,遵守法纪及职业道德规范;

  2.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5岁(理工科不超过40周岁),具备或接近申请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者优先(可放宽年龄限制);

  3.具备突出的学术业绩、广阔的学术视野、积极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协作能力;

  4.有意愿全职加盟天津师范大学或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日程安排

  论坛报名截至:2019年11月30日

  论坛邀请截至:2019年12月10日

  日程安排:

  12月27日全天:报到,办理报销事宜;

  12月28日上午:论坛开幕式;

  12月28日下午:学院座谈、实验室参观、校园考察;

  12月29日上午:学术报告、人才洽谈;

  12月29日下午:天津工作生活环境考察;

  12月30日全天:论坛结束,离会。

  注:学校将为受邀人才提供国内外往返旅费,在津免费食宿及机场、火车站接送服务。

申请方式

  符合条件的申请者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打开链接,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所需材料。申请报名截止时间为:2019年11月30日。

  联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国际高端人才论坛筹备组

  联系人:葛老师(人事处)

  电话:022-23766263(人事处)

  邮箱:gjgdlt@tjnu.edu.cn

  链接:https://www.wjx.top/jq/45351096.aspx

岗位薪酬、配套标准及相关政策

 

天津市相关人才政策

  (一)《天津市引进顶尖人才专项资助实施细则》相关条款

  1.本专项对于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奖)、格拉芙奖、沃尔夫奖、泰勒奖、菲尔兹奖、维特勒森奖、拉斯克奖、图灵奖等国际性重大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或我国及发达国家(地区)的院士或国际权威学术机构成员。

  2.来津主持市级及以上重点研发平台和创新项目,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期限的聘用协议(合同);每年来津工作时间累积2个月及以上;持有我市人才“绿卡”A卡,外籍的还需持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证。

  3.每年在津工作累计6个月及以上的顶尖人才,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和200万元生活奖励资助;每年在津工作累计2个月及以上且不满6个月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和100万元生活奖励资助。

  (二)《天津市领军人才聚集专项资助实施细则》相关条款

  1.本专项主要资助全职引进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领军人才:

  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②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

  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排名前3位)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排名第1位)的获得者;

  ④来我市高校、科研机构担任教授(研究员)职务的。

  2.对符合条件①的领军人才,给予一次性200万元生活奖励资助;对符合条件②③④的领军人才,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生活奖励资助。

  (三)《天津市吸揽海内外博士(后)来(留)津专项资助实施细则》相关条款

  1.本专项主要资助年龄40周岁以下,与我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及以上工作合同(协议),毕业后两年内来(留)津工作的博士,或出站一年内来(留)津工作的博士后,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招收的博士后(非在职)。

  2.给予毕业两年内来津或留津工作的博士(非在职),连续3年,每人每年5万元生活补贴;给予出站后一年来津或留津工作的博士后(非在职),一次性每人20万元安家费补贴;我市设站单位招收的博士后(非在职),给予一次性5万元生活补贴。

天津师范大学简介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2005年,坐落于西青区的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正式启用,办学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现有2个学部,20个学院。现有70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29483人、各类留学生2150人,教职工2423人。学校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成员2人,专业学位教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1人,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第四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化学学科连续6年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世界史4个学科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进入B+行列,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学科进入B类行列。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事工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围绕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实施“双百人才支持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实施“国家级高端人才培育计划”、“青年科研拔尖人才培育计划”、“杰出青年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扶持校内学术新人成长成才;实施“学科领军人才领航计划”、“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支撑计划”,鼓励中青年骨干潜心问道,教书育人;实施“跨学科融合团队培育计划”,发挥综合院校学科优势,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实施“国际化师资提升计划”,支持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研修访学,提升国际学术视野。学校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有规划、有步骤地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组合高效的师资队伍引育体系。我校现有双聘院士、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市特聘教授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的专家学者400余人次。

  学校践行“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培育“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和“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校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和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争创“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人才水平、学科实力和管理效能”国内一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热忱欢迎您的加盟,愿为您提供施展智慧和才华的广阔舞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07664764 2020-11-16 18:07
SRC-707664764 2020-10-29 16:42